過去一周,針對阿里的質疑,開始溘然轉向創始人馬云本人。對于觀察中國現代企業軌制、公司管理水平晉升,中國市場壁壘,以及中美兩個龐大的經濟體之間的博弈走向,都是最好的渠道。質疑言論的演變里顯著有成長軌跡。
不外,跟著質疑視角變化,我的體會在加深,一種強烈的感慨感染如斯這般:發生在阿里與馬云身上的爭議,所產生的效應,已遠遠超過質疑者的復雜專心——阻擊IPO或求得入局,而是已觸及貿易社會的底層規則,它能讓人看到阿里與馬云的存在價值。何況,馬云還不時幽幽地發些言論,好像訴苦什么,引發質疑更是活該。
先梳理一下針對阿里與馬云的質疑脈絡:阿里草創時期,外界主要質疑馬云本人,說他是騙子、忽悠;阿里在一片爭議中崛起后,外界主要質疑業務與文化,無數公司聲言要打敗它;阿里香港退市到目前赴美IPO階段,伴隨快速整合,外界主要質疑阿里與馬云的誠信與契約精神。
截至目前的質疑,我覺得,難能可貴的是,都是最具爭議與探索性的話題。若以包容心態看待質疑,阿里與馬云其實應該感到幸運。起初,潛意識里,我有點幸災樂禍:讓你拽!IPO前阿里瘋狂收購、整合也就算了,作為創始人也不斷主導投資,顯著招搖。這說明,阿里與馬云提供了一種言論的參照,它已無形地將阿里與馬云樹立為中國新貿易文明、中國與西方貿易規則博弈的典型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