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,能否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,既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,又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,是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重點。
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,無疑是被關注的焦點。
“廣東經濟運行在總體平穩之中蘊含著變化,全省推動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等‘三新’經濟發展加快,新增長動能日益強大”,省統計局近日發布的廣東經濟半年報傳遞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。
經濟保持平穩運行。上半年,廣東GDP增7.4%,增速同比回落但比一季度回升0.1個百分點,比全國高0.7個百分點,在經濟增長上為全國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新舊發展動力加速切換驅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調整,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,在結構調整上支撐全國的作用更加凸顯。上半年,廣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7.1%;1-5月,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15.8%,增速分別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和9.4個百分點。
在高速增長軌道上飛馳了逾30年的“廣東號”經濟快車,經過“十二五”以來五年多的努力,已初步完成向中高速增長平臺的“變軌”,今年以來更出現新動力“輸出功率”加大的可喜現象,在“快與慢”的變奏中,“廣東快車”爬坡越坎、彎道超車的動能日益強大。
增速落于中高速增長區間且好于預期
進入經濟新常態后,人們對告別兩位數增長已有共識。但新的中高速增長平臺的合理區間在哪?如何看待7.4%的增速?還有待辨析。
縱向比較,7.4%的增速與“十二五”廣東GDP年均8.5%的增速比有所回落,但仍落在中高速增長區間,經濟增長總體平穩。結合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的預期目標,綜合學界的主流觀點,我國當前中高速增長的平臺大體落在6.5%到9%之間。廣東7.4%的增速,穩穩地在中高速增長區間之中。而從短期來看,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回升,企穩跡象明顯。
橫向比較,7.4%仍是一個較高的增速。從全球看,萬億美元量級的經濟體中,目前仍能保持7.4%增速的屈指可數。與全國對比,廣東上半年的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.7個百分點,在沿海發達地區來說也是不慢的增速。
與今年的工作目標對比,7.4%的增速好于預期。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經濟增速的預期是7%至7.5%,上半年的數據落于其高限。
與中期目標相比,7.4%的增速亦屬開局良好。按“十三五”規劃,廣東力爭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經測算,近三年GDP年均增長7%即可。當前增速可為廣東實現“兩個率先”夯實基礎。
正是基于對以上三個維度的把握,省統計局對上半年經濟運行作出了“總體平穩”的判斷。
經濟發展分化凸顯結構調整速度加快
在“總體平穩”之后,省統計局用“穩中有變”來概括廣東經濟運行的另一個特點。
所謂“變”,是指經濟發展的分化更加突出,并凸顯出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速度明顯加快的特點。
“產能相對過剩、技術相對落后、市場競爭力比較弱的企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,關停并轉壓力大;而那些代表消費轉型升級新方向、技術水平較高、與互聯網關系緊密的產業則獲得新機遇,發展較快?!睆V東省統計局副局長王文森這樣描述經濟發展分化的表征。
廣東省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印證了上述判斷。
從三次產業來看,制造業增長放緩,但第三產業保持較高增速。上半年,廣東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6.3%,第三產業增長8.7%。服務業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。
制造業分化發展特征尤為明顯,在多數行業增速偏低的背景下,與新動能契合的高端、先進產業發展較快。上半年,電子行業增加值增長11%,汽車行業增長12.8%。
從所有制來看,民營經濟領先發展趨勢明顯。上半年,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13.8%,“三資”和國有控股企業均低于2%。
經濟發展分化背后凸顯的是結構調整速度加快,提質增效明顯:
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高。上半年,服務業占GDP比重達52.1%,同比提高1.4個百分點。
工業生產結構優化。1-6月,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.6%,高于規模以上工業2.9個百分點。
投資結構優化。民間投資增長19.6%,比全國高16.8個百分點,對整體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90%。
結構調整優化速度加快使CPI、新增就業、居民收入、能耗等數據與GDP增長數據組合起來后更顯協調。
上半年廣東CPI上漲2.4%,說明通脹和通縮壓力都不大;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.43%,上半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完成年度計劃的68.9%,說明經濟增長放緩未對就業造成明顯影響;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下降1.4%,說明高耗能的增長模式得到持續修正。
“恰恰是在增長速度下行的同時,中國經濟以更快的步調走向更加平衡、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軌道?!敝袊鐣茖W院副院長蔡昉曾如此評點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“快與慢”的辯證法。廣東上半年的“穩中有變”,印證了蔡昉的觀點。
新舊發展動力加快轉換提供新支撐點
結構調整速度加快,會不會帶來經濟失速的風險?
從當前經濟運行情況來看,這種風險完全可控。在新舊發展動力加快轉換過程中,隨著不適應市場和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企業出局,新的市場力量迅速崛起,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支撐點。
從產業來看,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,呈現爆發式增長之勢,對總體經濟的支撐力不斷加強。1-6月,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3.3萬臺,同比增長3.6倍;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43.7%,全省旅游購物出口1005.9億元,增長1.2倍。
從企業來看,新增企業規模遠大于關停企業,獨角獸企業大幅增長。上半年,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13%;注冊資本3.57萬億元,增長92.9%。艾瑞咨詢日前發布的中國獨角獸榜單顯示,300家入榜企業中廣東獨占33家。
從內外動力看,進出口趨慢,但內需動力持續加強。上半年,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.1%;規模以上工業內銷比重進一步提升到73.9%。
得益于增長動力的加快轉換,廣東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步伐明顯加快,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進入加速上升期。政府、企業與居民這三大主體均在經濟增長中較好獲益。
財政收入較快增長。上半年,我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38.63億元,增長17.1%。企業利潤保持快速增長。1-5月,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621.52億元,增長15.8%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。上半年,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1元,同比增長8.7%。
將時間軸延長來看,我省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已經在較長時期呈現不斷提升的良好勢頭?!笆濉逼陂g廣東GDP年均增速較“十一五”期間回落3.9個百分點,但此期間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綜合指數卻加速提升。省統計局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,廣東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綜合指數從2010年的75.8%穩步提升到2015年的88.5%。以2009年的71.5%為起點,廣東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綜合指數此后的上升態勢明顯強于前十年。
這“一慢一快”的鮮明對比表明,經過數年來的調整,廣東經濟內在結構已發生質的變化,經濟增長平衡性逐漸增強,經濟增長新動能加速形成,經濟發展共享性明顯提高。但雄關漫道真如鐵,隨著經濟運行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征更加凸顯,廣東經濟要彈出更美妙的“快與慢”的變奏曲,仍任重道遠。從積極適應新常態到從容引領新常態,決戰還在今朝。
(深圳網站建設新聞源:南方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