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國家公祭儀式將于明天(12月13日)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,交管部門將對紀念館周邊及相關道路采取臨時交通管控措施。市民出行請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。
12月13日10:00,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開始。在現場奏唱國歌后(約10:01),南京全市主城區范圍內道路上(不含高速公路、繞城公路、高架、隧道)行駛的機動車應當停駛鳴笛致哀1分鐘(執行緊急任務的特種車輛除外,火車、船舶同時鳴笛致哀),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場所的所有人員也同時就地默哀1分鐘,致哀1分鐘后恢復正常(正在從事特種生產作業的人員除外)。
捧一束白菊,祭30萬遇難同胞;點亮和平燭,為遇難的同胞守靈。
1937年12月13日,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,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。30萬同胞慘遭殺戮,數不勝數的婦女遭到蹂躪殘害,不計其數的兒童死于非命,六朝古都一夜之間尸橫遍野、血流成河。面對累累白骨,天地無聲、山河哽咽……
中華門城墻上,日軍的彈孔依然清晰可見,民族之痛,不因時光的沖刷而從歷史中漸漸消逝。光陰流轉,隱不去南京城墻下哀鴻遍地的慘痛,抹不去秦淮岸邊撕心裂肺的呼喊,蕩不盡浩浩長江鮮紅的血痕……每年歲寒之時,當警報劃破金陵上空的那一刻,我們為逝者默哀,為和平祈福。
日月悠長,山河無恙。我們以國家的名義來祭奠30萬同胞,重新翻啟椎心飲泣的一頁,將哀傷藏于心間。那段血淚交織的日子,硝煙四起、戰火連綿。明晃晃的刺刀上是嗷嗷待哺的嬰兒,干枯的鮮血覆蓋住了褐色的土壤;草鞋峽江邊,如雨般掃射后,將倒臥血泊中尚能呻吟掙扎的人以亂刀砍戮,同胞的血把江水染成了紅色;從句容一直到湯山,一路“殺人競賽”,恐懼的哭聲伴著無助的掙扎,血淚劫難卻無人幸免。南京城赤地千里、餓殍遍野,這一頁永遠的記載在歷史中,也時刻提醒我們:勿忘國恥。
同胞的苦難,我們不會忘,不能忘,也不敢忘……
79年后,從災難和血泊中屹立起來的南京城欣欣向榮。我們以國家的名義第三次祭奠30萬同胞,是告訴大家,落后必亡,實干方能強邦。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城市,南京同省內兄弟城市一起攜手共進,與“網絡聯姻”打造新興產業高地;與“智能牽手”將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,建立先進制造業高地。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中,到處可以看她奮進的足跡。長江倚肩而過,曾經的“黃金水道”,即將成為“黃金水岸”;秦淮穿境而流,漿燈聲影中家家其樂融融,城墻蜿蜒屹立,墻下能聽到輕快的腳步聲,如今的南京山水城林,幸福的表情洋溢在生活在城里的每個人臉上。伍正禧老人是那場劫難中的幸存者,他說:“從他家的窗口可以看到南京城霓虹閃耀的繁華景象,這些是他在那個血腥的年代不曾奢望過的。”
我們公祭,不是要喚醒仇恨的種子,不是要宣揚復仇的怨念,是為了“南京大屠殺”式的悲劇不再重演,是為了許下中華民族復興的心愿。
我們公祭,是要告訴30萬遇難的同胞們,你們的遭遇不會被篡改,日軍在侵華中犯下的殘暴罪行鐵證如山、罄竹難書。
我們公祭,是要告訴所有的中國人,屈辱的不僅僅是貧窮,還有那自甘落后的卑躬屈膝,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唯有發奮圖強。
我們公祭,是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:我們都有一個家,這個家已經逐漸強大,沒有任何人可以膽敢再次侵犯,這個家的名字就叫――中國!
歷史不肯忘記12月13日,因為那一天的慘絕人寰震驚世界;中華大地不能忘記12月13日,因為那一天的無辜鮮血灼傷大地;而今的14億國人更不會忘記12月13日,因為那一天的南京哀嚎時刻鞭笞著我們:哀悼,為亡魂超度;紀念,為歷史畫像;超越,為未來定音。2016年的12月13日,中國公祭日的第三個年頭,防空警報會在預定的時間劃破冬日里的寧靜,中華大地會用自己的方式宣告世界:我們選擇銘記歷史不為仇恨低吟,而是用歷史的儀式超越曾經的創傷,為“勿忘國恥、圓夢中華”譜曲奏樂。
祭,以民族之根。祭奠,是回首歷史的緬懷思過,更是勿忘國恥的民族宣言。四十多日的殺戮,讓歷史記住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;三十多萬的亡魂,讓其罄竹難書的罪惡鐵證如山;軍事法庭上的宣判,是歷史的結論和法律的正言。中華民族為之泣吟,那時的歷史黑暗悲痛,積貧積弱的大地上寫滿了懦弱,國際地位的卑微讓民族的根基搖搖晃晃,文明、人道、權力都被侵略者的氣焰囂張“霾”沒忽視,殘暴的鐵蹄任意踐踏著我中華民族的大地,民族的歷史在那個時刻被“屈辱”占據了空間。但歷史終究是公正的,仇恨喚醒了沉睡的東方雄獅,屈辱和憤怒召喚著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,反抗侵略、自強崛起、奮斗復興成為我們祭奠歷史的儀式、重新書寫新中華的文房四寶。
紀,以國家之名。紀念,是穿越歷史的哀思遙寄,更是對話未來的自我宣言。公祭以國家名義紀念,是對過去的緬懷,更是對民心的撫慰、對民意的最好順應。紀念,以國家為名,向世界表達我中華民族“勿忘國恥、圓夢中華”的決心,對話世界我中華民族熱愛和平、維護正義的責任,自我宣言我中華民族對于人權與文明的格言。歷史讓我們記住過往,同樣也讓我們體會當下:公祭日以國家形式紀念歷史,是國家情感與民眾情感的空前交流,是國家意志與民眾意志的統一呈現,更是政治態度與民眾態度的高度融合。這是歷史的選擇,更是時代的要求:和平年代需要喚醒曾經硝煙的記憶,勿忘國恥避免麻木,國家的名片是對國民最好的保護,國家的榮譽是對國民最高的正言,國家的未來是對國民最好的承諾。
寄,以人類之魂。寄托,是展望歷史的超越創傷,更是圓夢中華的時代宣言。公祭日的設定非我一國之為,這是二戰之后的國際慣例。公祭當日,以國家形式祭奠枉死之魂,集體哀悼歷史的不堪,寄托未來正義與和平的希望。對國人來說是喚醒民族精神的時刻,對世界而言則是感召人類正視歷史、審慎貪婪魂魄的自我反思。罪惡豈能忘記,歷史怎能選擇逃避,公祭是用歷史的儀式感增強對歷史災難的記憶,感知人類文明發展需要和平與正義的同行,呼喚正義良知的時刻鞭笞,用人類歷史的回憶洗滌靈魂的貪欲主義,期冀全人類以史為鑒時刻保持警醒,為注入世界和平正能量而戮力前行。
歷史很匆忙:從來不愿意停駐何方,但歷史卻很有心:用他獨到的方式記錄著自己的足跡;歷史很冷漠:總是波瀾不驚的望著正在發生的一切,但是歷史卻很誠實:他讓歲月用故事告知未來使命為何。12月13日的公祭,不僅僅是中國人自己對歷史的回憶和哀思,也是國家間傳遞文明與和平期許的使命感召,更是人類對曾經黑暗的哭泣、對軍國主義罪惡的痛陳、對中華民族歷史使命的回應、對未來正義的期與寄。
勿忘國恥!銘記國恥!愿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!
來源:新聞綜合